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学会声音 > 正文

5·12汶川地震纪念丨尹稚:生死一念,永生不忘

2017-05-16 10:32 来源:城市影像与城市文化

编者按

九年前的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给汶川,甚至整个四川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冲击。那一年,尹稚教授在第一时间带领工作团队赶到汶川、深入灾区,参与到汶川县城约4.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灾后重建规划中。

讲真,伟强把何兵的片子传给我时,犹豫再三才敢打开文件。因为九年前那段黑色、悲壮、而又充满华彩的岁月已深埋在心中最隐秘的角落中了。08年从灾区回京后很长时间,我都不想再看任何与这场灾难相关的影像,不想再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好在何总的片子,涉及极重灾区的很少,使我免去了再一次心灵的煎熬和折磨。成都比之唐山确实是一座值得庆幸的城市。四川盆地坚实的底盘和厚实柔软的大地,使得剧烈的震波在进入盆地边缘时迅速地衰减了,否则很难想象一座数百万人口的城市,在高烈度冲击下的景象。何总拍下5·12当天成都街头迷茫的人群时,我正在办公室与住建部唐凯司长通电话,做带队去灾区的准备工作。

而何总第二组照片拍摄时,清华的规划队伍已在映秀河滩和汶川县城河边县建设局危房包围的坝子上,安营扎寨开始工作了。聚源,不知道现在网上是否已把这个词从敏感词中删去了。在我心里,它成了永远的痛。时常感叹有多少人祸借天灾的名义得以掩盖,真相只能留给更长的历史去诉说了。无论如何5月18日站在聚源中学废墟上的一幕都无法挥去。家长们撕心裂肺的哭声驻留在了心里。当时我只拍了废墟上一束半干枯的花束,被《住区》杂志用作了封面去诉说一种无言的悲愤,我想何总选这组片子也并非偶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住全国乃至全球对汶川地震的关注和支援无疑是必须的。这也是中国政府在重大灾害面前第一次向世界展开伤痕累累的胸怀,拥抱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种族肤色的大爱。坐阵汶川县城,兼顾汶理茂三县重建时,也经手评审了百余项项目方案,其中的佼佼者不少后来得以实施,重塑了这片山水人文。规划、建筑、园林等与建设相关的从业者共同感受了一段空间团结、自觉奉献的时光。

从汶川到成都正常情况下一小时的车程,在当时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南绕大渡河、北绕九寨黄龙是当时的常态,几进几出莫不如此。最难忘的是穿越无数塌方区时以命相托的观察哨,红绿小三角旗的起落成就了危若累卵的生命线的日断日续。从百花大桥残体绕进山谷能感受到从震源涌出的干石流扫荡一切的力量。一块密封好的震源石从此成了我办公桌上一直的摆件。第一次上萝卜寨,我的牧马人是从塌落的二块巨石的缝隙中“挤”过去的。听着车体与岩石磨出的尖厉噪声,不得不叹服这款车的可靠耐用。而沿着刚抢通的一米多宽的工字小道开上黑虎寨,更让人脊背发凉、汗毛倒竖。记得开下来时,同事们宁可选择步行一小时,车上只剩下我这个孤独的驾车人,生死一念,永生不忘。

毫无疑问,这场惊天大灾及随之而来的举一国之力的灾后重建,彻底改变的灾区的面貌,三年内的投入往往远超当地建国后数十年投资之总和,但这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这场生死挪移,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走向、价值理念。不少人因此第一次感受到大山以外的世界,不少人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不少人以更真诚的态度拥抱生活。从大爱无疆到公民社会的觉醒仿佛在一夜之间。所以有人讲那是公民元年,也是多元参与的元年,也是自下而上重塑社区生活的一个高潮的起点。

珍惜当下,无惧来生,好好拥抱生活吧,在感动他人前先感动自己,这大概是街头无畏歌者的内心独白。

尹稚

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