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冯奎:从城镇化角度看春节大迁徙

2017-02-08 09:3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冯 奎

◎ 粗略描绘单个城市的人口集聚程度、经济发展景气程度

◎ 大致勾勒出城镇化未来的主体形态

◎ 揭示了很深的文化与经济内涵

◎ 反映出城镇化政策的未来走向

2017年春节前后的40天内,有近30亿人次在中国大地上往来迁徙,蔚为壮观。

春节大迁徙,能够粗略描绘单个城市的人口集聚程度、经济发展景气程度。节前流出人口比较多、节后流入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主要特征是历年积累的外来人口多;经济增长较为强劲,就业岗位充足、发展机遇好,对外来人口有强烈的吸引力。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几乎占到全国人口迁移的50%。此外,东莞、成都、苏州、郑州、杭州、佛山等城市,也都出现了大进大出的现象。一份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近300万河北人、140多万河南人、100多万山东人和60万山西人到北京务工或经商。

从2016年的经济总量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分别占据前4位,且增长速度都在平均线之上。东莞、成都、苏州、郑州、杭州、佛山等城市,经济总量都居地级以上城市的前30位,增长速度达到7.5%以上,超过全国6.7%的均速。

春节大迁徙,还能大致勾勒出中国城镇化未来的主体形态。例如上海及其周边城市,包括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已经连成一体,节前大量人口从这些城市流出到安徽、江西等地,节后反方向流入,展示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发育程度已经较高,对周边区域的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具有吸引力。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从周边的湖南、广西等地集聚了大量人口;京津冀的北京、天津等超大、特大型城市从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北、山东、东北等地吸附人口。

这3个城市群以全国2.8%的面积,集聚了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GDP,代表了城市群发展的较高水平。

春节大迁徙,揭示了很深的文化与经济内涵。从文化意义上讲,节前回老家,是要去寻根。从经济意义上讲,节后返城,是要回到创业、就业的岗位上,去推动经济发展。回家的方向只有一个,返城的道路则不只一条。有活力、有包容性、有前景的城市,能够更好地吸引外来人口,促使其主动融入城市。这些人口又能创造积聚效应,产生财富。

春节大迁徙,反映出城镇化政策的未来走向。节前流出多、节后流入多的城市,外来人口非常集中,这些外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取得当地户籍,不能享受到完整的公共服务待遇,还只能算是“半城镇化”。对这些城市而言,加速外来人口本地化、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就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例如,广州户籍人口约870万,来穗半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有500多万。春节一上班,广州新任市长就在相关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即通过户籍迁入引入人才、实施人才绿卡政策、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等,推动外来人口市民化。

(作者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