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上海将构建创新开放全球城市

2014-07-15 09:32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任羽中

“2040的上海,始终保持上海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上海要成为一个有吸引力、影响力、引领力、配置力的全球城市”……这是在近日举办的“2040上海全球城市发展目标”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的畅想。作为第六场为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举办的专题研讨会,这次会议旨在回答“全球城市”应当具备哪些特质,又该如何实现。

跳出五个条条框框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肖林指出,谈论2040年的上海,其实是一个战略思路的话题。既然是战略思路,就要跳出原先的条条框框:一是要跳出城市的范畴,立足全球国家区域视角,研究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目标定位。二是要跳出传统的“中心”观念。眼下所说的“中心”和未来的“中心”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上世纪90年代所说的“中心”,往往是有形的市场,但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当下,“中心”很可能是无形的。三是要跳出单一的功能范畴。未来城市应当具备复合功能,但究竟复合哪些功能,要研究城市功能培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转型发展需求。四是要跳出体制机制约束,以改革思维、市场视角,研究上海全球城市内在发展动力、支撑条件和制度安排。五是要跳出行政边界的约束,以开放思维在更大空间配置和重组资源。

肖林认为,全球在未来的二三十年肯定处在一个深度转型变革和调整中,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以及全球治理格局,都将面临重塑。这对上海未来建设全球城市,都会带来深刻影响。

有形和无形功能兼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分析了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以及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影响和启示。他表示,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要素一是技术发展创新,要素二则是各类新兴经济体,包括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

看清楚了这一点,上海在定位未来时就应当明确:不仅要具备一个有形的、全球城市应该有的功能,更要具备那些无形的优势。所谓有形的功能,也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机场等硬件设施、市场等交易环境,例如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等。而在无形的优势,需要上海在有形的基础上,真正担当起全球城市的责任,具备全球城市的功能,也拥有全球城市的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阐述了全球城市的内涵:虽然说全球城市没有统一的概念,但通常具备三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对全球经济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集聚大量的企业总部;二是对全球先进市场要素、生活要素、生态要素组织有集合能力,是高端人才、信息、金融、交通的流动空间;三是具备全球影响力,能在文化、舆论、组织、制度等软实力方面对全球有所贡献。

用什么评判“全球城市”?

评判一个城市究竟是否是“全球城市”的标准在哪里?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介绍了一个“大城市的全球化测度”概念。他表示,评判一个城市的全球化程度,可以用三种简单明了的方法。第一种方式是看一看一个城市究竟掌握了多少个“世界500强”的中心。这也是很多城市已经采纳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新闻频度法,就是分析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杂志、报纸的头版,看看相关城市在新闻里出现的频度,并进行排行。他透露,在最新完成的“上海在世界最重要的1500本出版物上的出现频度”调查显示,上海在上世纪30年代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1949年起出现下滑,不过从1992年开始,又迎头赶上。这和上海的发展速度直接相关。最后一种是专家移民法,就是看一个城市对专家、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专家、专业人才绝对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的竞争力强不强,因为专家对城市的发展情况最为敏感,他们的留与走,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竞争力。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则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产业发展的格局性变化,将对全球城市产生什么影响?从城市形态的角度看,会有哪些影响?再从城市功能角度看,会有哪些影响?比如原先的CBD只是商务功能集中的区域,它们将何去何从?因为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会变化。如何调整城市功能分布和规划?陈宪认为,只有仔细研究这些问题,预判相关变量,比如产业及其结构、人口及其结构等,才能改变固有的理念和思考问题方式,构建一个高水平的全球城市目标体系,以此引导未来上海几十年的发展。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