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中小城市成长的烦恼如何破?(协商之路)

——民建中央赴浙江调研培育新生中小城市

2016-04-27 10:5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顾 春

小城市从哪里来?县城、大镇、特色小镇发展成中小城市,有哪些路径和要素?目前遇到哪些困扰,需要哪些支持和突破?

带着这些问题,4月6日至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带队,就“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的问题”,在浙江省杭州、嘉兴、绍兴、金华、温州调研。

产城融合,小城市发展基石才扎实

一个小镇,常住人口14万多,超过一半是外来人口;在这里,城市综合体里有大城市一样的咖啡吧、书城、影院……这是诸暨市店口镇,能集聚人口、快速发展,背后依托的是坚实的产业:镇上有铜加工、汽车配件、制冷、水暖管件四大主导产业,近年来每年财政收入都超过10亿元,拥有中小企业4000多家,2家中国500强企业、8家上市企业和6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企业。

浙江这些快速发展起来的小城市,无不依托产业而生。本次调研中,每个小城市背后都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义乌市被誉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从一个交通不便的小县城,成长为中国外贸出口的桥头堡,城市规模也从1982年的2.8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103平方公里;嘉兴桐乡市境内有乌镇互联网小镇、桐乡毛衫时尚小镇、崇福皮草时尚小镇、健康智慧小镇……这些新型小镇集聚当地特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在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市,有着很多大城市不具备的优势。调研组所到的每个城市都整洁干净,水质清澈。相比“村村冒烟”的粗放发展,工业集聚后污染源更易控制,对污水处理、环境治理、垃圾处理等方面的优势是农村无法比拟的;小城市居民工作和居住地区近,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问题等“城市病”相对避免;规划上,像“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新型小镇高起点规划,明确划定历史文化、湿地、山地等不同生态区域的范围,避免了过去“先发展、再治理”等弊病。

在义乌进行的座谈会上,调研组提出,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产城融合,才能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下一步,还需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高质量打造精品城市、多元化构建城市动力。“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特色,多元化构建产业动力,城市才能焕发生机活力。”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鞠建华说。

城乡统筹,让小城市更加“宜居”

“让手提背包、行走在半路、进不了上海北京又不甘心回到农村半山腰老家的人,停在这里。”说起龙港镇的定位,温州市苍南县委书记黄寿龙这样介绍。龙港镇在1984年建镇之初,只是一片滩涂地,仅有5个小渔村、8000多人口,硬是不依赖国家投资,靠农民自身力量,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现在人口发展到44万人左右,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26.9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780元,相当于国内一个中等县,镇里商业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到位。

小城市是城乡连接体。本次调研中,浙江城乡差异小、公共服务完善,成为调研组关注的亮点。

店口镇提供包括就业、创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维权、基本生活保障等八个方面公共服务,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义务制教育。新店口人子女就学问题纳入政府教育保障体系,在本地就学超过半数;新店口人在“爱心门诊”每次医药费不超过50元,超出部分由政府支付、大病住院,“新店口人”与店口本地人一样享受60%的报销额;购房还有进城购房补助。

而杭州的“梦想小镇”,让调研组看到新建设的特色小镇具备的高品位。这里的办公楼掩映在花木丛中,青砖和原木建筑大气精致。在浙江,每一个特色小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至少要达到3A级景区标准,将产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在一起。良好的环境和配套,让特色小镇摆脱了“小地方引不到人才”的尴尬,“国千”人才、海归人员、年轻创业者,都争先入住。

唯有宜居,才能让小城市留得住人。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晓端介绍,应为县、镇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城乡统筹,更需注重软件建设,比如农村医疗卫生、养老政策都需倾斜,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黄寿龙深有体会地说,国家大力推进小城镇的方向符合当下国情,第一代农民工到城市务工,下一代却拿不到户口——留下不安心,回家不甘心。因此国家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能有效解决这个矛盾,把外来务工者就地城镇化。

创新体制,破解“大人穿小孩衣服”

小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发展带来的矛盾也不容回避。在龙港镇的座谈会上,“小马拉大车”的问题被尖锐地提了出来,当地强烈呼吁,能否用“镇改市”解决自身“成长的烦恼”。

2014年12月29日,国务院确定龙港镇为全国两个镇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一,探索建立职能分工合理、行政层级优化、管理机构精简、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效能提高、公共服务改善、治理能力提升的新型设市模式。调研组了解到,到目前尽管探索有了一定成绩,但转型中的困难和限制束缚住了快速发展的手脚——财政结算制度、人事任免权、规划权等权限难以向镇开放,一系列行政管理体制都与城市发展需求不相匹配。

调研中,其它城市也提出了相似问题。比如义乌市,由于目前城市建设规模、用地指标、机构编制等按行政级别而不是依据城市实际发展程度和承载力分配,重要资源配置不足问题日益凸显:比如城区绿地712公顷,市政道路263.5公里,市政处最低需配备管理人员460人,目前编制仅40人,不足1/10;小商品城的蓬勃发展,给义乌带来了130万外来人口,医疗、教育、交通、社会保障……这些公共资源仅靠县域资源已经难以充分供给。

“可以说,要破除‘镇级的体制,县级的工作量,市级的要求’,‘大人穿小孩衣服’的尴尬,制度突破已经迫在眉睫。”黄寿龙说,目前来看,发展小城镇有三条路:一是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强镇扩权,但这难以解决根本性的行政管理权;二是区划调整,但脱离了文化、经济等的有机融合,容易存在“后遗症”;第三是用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方法打造小城市,先行先试,允许小城市承担一些管理职能。这些制度突破,很多需依靠顶层设计,需要从上到下进行改革。

“培育中小城市建设发展,首先要拿出顶层设计,从国家到地方制定相关标准,创新体制、机制,为城镇化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依据,切忌‘一刀切’。”陈昌智认为,培育新生中小城市,一要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二要解放思想,有思路、有规划,中央层面要有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各地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不同的规模和标准;三要从实际出发,对于规模、影响、产值已经具有城市特征、达到城市标准的县、大镇、特色小镇、一些特色区等,实行改革扩权,突破制度瓶颈,理顺体制机制。浙江创新试点,为地区发展和国家政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