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城市推荐专题-爽爽的贵阳-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 正文

清镇卫城

2015-08-17 10:30 来源:中国贵阳

古镇卫城,原名镇西卫,位于黔中腹地,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是明朝节制水西的一个屯兵的卫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过明清两代和民国的历史变迁,镇西卫早已从屯兵的卫所变成商贸云集、店铺林立的商品集散地。各地客商分别建立了四川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在民国年间城区比较繁华,素有“小荆州”之称。

从贵阳驱车沿004县道往毕节方向,途经50公里处的千亩甘河田坝时,一座雄伟的牌楼,映入眼帘,牌楼正反两面分别上书“小荆州”、“卫城”金光闪闪的大字,这便进入古镇的城区了。

城区布局独特,分别建有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城墙厚达2米有余,均由方整石砌筑,大十字、小十字,花市街商业繁茂,和平中路、和平南路、交通北路、交通南路,纵横交织。古井、古巷、古道奇异独特,二宫二寺八大庙香火兴旺,城中古鱼塘水质清澈,夜幕降临,蛙声一片。

独特的民间建筑别具一格,集江南民族之隽秀和北方四合院之凝重为一体,特别是二重堂或三重堂的四合院。给人们一种重迭叠翠的美感。

“百亩田、万卷书,栽青松、种绿竹,琴三弄、酒一壶,半作农夫半作儒,非是仙家非是佛”。这是清代北京翰林院大学士王仁阁的题词,反映了当时卫城的真实写照。新建仿古建筑荆州街,使小镇增添了光彩,生活在城区的人民热情好客。

城镇功能齐全,市政设施布置合理,客车站、电信大楼、供电大楼,法庭、司法、计生办公大楼拨地而起,城区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入住人口达到1.68万余人。

在历史长河中,卫城历经沧桑,鼎盛与兴衰,没有动摇卫城人的意志。改革开放以后,卫城人只争朝夕地建设与发展,形成了高科技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全面发展的一个综合型重镇。

历史的变革,使卫城板块几经变化,现定格为210平方公里,3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达6万余人,卫城地图形象一枝饱经风霜的“枫叶”。

境内水资源丰富,山塘水库星落棋布,跳蹬河、甘河汇集于暗流河,形成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

跳蹬河在镇内流域20余公里,河道宽敞,微波荡漾,河面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鳞光,河岸两旁古树蓊郁,浓荫蔽日,沿河两岸翠竹簇拥,雾气缭绕,各族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河岸边水车悠悠旋转,鹅鸭戏水,动静相宜,小桥流水,农家绿草、沙滩,牧童坐树。极具自然与人类和谐的无限韵味。春暖花开季节,桃花、李花、油菜花及各种野花点缀在山峦,显得生机勃勃,几声清脆的鸟啼,更显一派宁静闲雅的氛围,乘舟在河面上漫游,便能领悟到“纵使跳蹬能醉客,络经一段是清幽”的诗情画意。

迎燕水库似“玉水金盆”,距清镇市20公里,与贵铝二矿,百花工业区相邻,库面675亩,近看水库宛如羞涩的村姑,楚楚动人,泛舟库面,四面青山环绕,灌木常青,乔木郁葱。微波涟漪,弯汊相邻,山水倒映,静影沉碧,如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垂钓岸边,悠闲自得,林荫掩映的湖面与现代工业都市构成鲜明的人文景观。

九头大坡海拨1400余米,是方圆数公里的主轴,成材林区8000余亩,进入林区可随手拾野蘑菇,绿色野菜。野鸡、野兔、野山羊在这里有了繁衍之地。

火焰山海拨1300米,顶峰修建了电视转播台、移动、联通通讯网站。山顶远眺,似有“物外山川近,情初景蔼新,芳邻花柳遍,何处不宜春”的田园风光。

两座山峰以挺拔的雄姿,屹立在卫城的东南两面,仿佛在诉说卫城人坚忍不拨精神。

位于西面的野毛洞,能以奇见称,引人入胜,洞内分上下大厅,仰望洞穹,琳琅满目的钟乳石、石笋、石牛角,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卫城矿产资源丰富,铝钒土、铁矿、重晶石、硅矿、无烟煤、石灰石等储量大、品位高,是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陶瓷、耐火材料的工业原料,国外有市场,国内需求量大。

卫城皮鞋一条街,规模庞大,店主热情好客,卫城皮鞋品种繁多,质量优良,耐穿耐磨,远近闻名。

卫城白酒,销售省内城乡,苞谷酒、高梁酒、剌梨酒、窑酒,酒体醇厚,香甜可口,回味悠长。白酒是卫城一大产业,集中在卫城南门。“酒在南门口”也成为当地时尚的一句口头禅。

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以川味为主,广味为辅,形成特色。卫城厨师烹调方法独特,辣子鸡、羊肉粉、八宝饭、烧羊尾等180多种,吸引了众多食客。

卫城自古人才辈出,从政、从军、从商布满全国,人才交流平凡,现代文化与古典文化融为一体,造就了一大批爱好书法、文学艺术的民间人士,使卫城的文化生活有了强大的推动力,男女老少都会哼几句民间小调,时逢重大节日,舞龙、舞狮、花灯、踩高跷、腰鼓队当街起舞,热闹非凡……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