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城市推荐专题-爽爽的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文

民间手工技艺:花溪苗族挑花刺绣工艺(花溪区)

2015-08-17 10:12 来源:贵州省非遗中心

花溪苗族挑花刺绣工艺分布在湖潮乡、党武乡、石板镇及花溪乡,向外扩展到乌当区、清镇市、修文县、平坝县等地。花溪域境地处贵州高原中部,苗岭山脉中段,位于贵阳市南郊,距贵阳17公里。居住着汉、苗、布依等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18.63%。全境以丘陵为主,间有山丘、盆地、坝子、峡谷。

苗族西迁,其中一个支系(他族称为“花苗”)定居在格洛格桑(今贵阳)。若干年后在四月八日那天,外族入侵,首领格波绿牺牲,城池土地尽失,苗族部众败退到花仡佬(今花溪)等周边地区。经过生聚,苗民在格波绿的女婿祖德勒带领下反攻格洛格桑,由于配合失当,苗民再次败退到花仡佬等周边地区,祖德勒战死,这天也是四月八日,为了纪念两代民族英雄,苗族每年四月八日那天,要在他们主要牺牲之地——今贵阳喷水池举行盛大的“跳花场”纪念活动。这一天苗族要身穿挑花盛装,为了追念失去的花园,她们在服装上挑绣有失去的城池和土地,以及在那里生长的庄稼、牲畜以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背搭(苗语称为“格棒”)上还绣有一颗败退时没能带走的“苗王印”。

花溪苗族挑花刺绣是用彩色丝线在麻质底布上挑绣出规整的图案。底布原料有火麻和叶麻两种:火麻布较硬宜作裙料;叶麻较柔宜作贯首服、围腰和背扇的布料。麻质底布经砍条、剥皮、理麻、石灰水浸泡、晾晒、小车拣线、荞灰水煮线、漂洗、捶线、晾晒、人工拣线、牵线、穿线、裹线、织布、靛染等多种工艺制作而成。

染色的蓝靛由自己种植并制作,刺绣用的丝线是自己养蚕、抽丝、染制的,现在已经大多用市场上购买的。

花溪苗族挑花常见的有:猪蹄杈、牛蹄杈、牛头、羊头、狗头、冰雪花、刺藜花、浮萍、荷花、稻穗、荞子花、铜鼓、灯笼、银杈、铜钱、太阳、青蛙、水爬虫、螃蟹、燕子、楼阁、田园、桥梁、河流、苗王印等多种图案。

花溪苗族挑花从艺术风格和制作时间上可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

早期(1900年以前)底布为自织青色麻布,色彩单纯雅致,以银色调为主,白色中点缀有小面积的彩色。构图严谨,图案有几何化、程式化的特征。代表作有:《狗寻粮种纹衣背饰》、《太阳、河流、龙头纹衣背饰》、《雪花纹衣背装》、《羊辣子刺梨花衣背饰》、《牛蹄杈铜鼓纹衣背饰》等。

中期(20世纪至文革前后)底布仍多为青色麻布,也有少量青色土棉布,色彩热烈华丽,多以红色调为主,配以黄、绿、白等色丝线。构图较前期活泼,图案丰富。代表作有:《青蛙荷花浮萍纹围腰》、《四羊纹围腰》、《蝴蝶纹背扇》、《灯笼纹背扇》、《鸡冠花纹围腰》等。

后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底布色彩和质地都呈多样化,增加了红、蓝、黄、白、黑等色机织布,甚至使用塑料窗纱和粗麻袋布作底布的,挑绣用的彩线除了蚕丝线又增加了十字线和毛线,构图更加自由,图案更加多样化,有的艺人开始摹仿现代织物上的写实图案制作挑花。代表作有:《亭阁石桥灯笼纹背扇》、《四角冰花儿童围腰》、《田园螃蟹纹围腰》、《水爬虫浮萍围腰》、《牛头双鸟纹壁挂》(王朝珍作品)、《苗姑》(王启萍作品)等。原料主要有:1、叶麻:呈直杆状,杆上有细微绒毛,杆顶有淡红色小花,花蕊为橘黄色带有白色细绒毛,叶片为桃心状,外面为绿色,里面为白色。2、火麻:呈直杆状,比叶麻高且壮,晒干后剥皮使用。3、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也叫蓝。4、 蒿枝:两年生草本植物,叶如丝状,有特殊的气味,花小,黄绿色。

花溪苗族挑花以十字为基本针法,“数纱而绣”,不用底稿,图案尽在心里。先挑出图案的外轮廓,再逐步添加内部花纹,最后填充细部,直至完成,采用“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花溪苗族挑花刺绣有追念先祖、记录历史、表达爱情、美化自身的功能。苗族妇女能把常见的景、物高度概括为美丽的图案,对色彩有独特的理解,能熟练地运用对比、互补等配色原理,富于装饰性。苗族没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刺绣成为记录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载体,成为这支苗族的识别标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刺绣不但注重继承艺术传统,同时又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进行再创作,为美术家和收藏家所珍爱,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挑花刺绣主要传承在女性当中。花溪朝阳村王朝珍,从小被当地群众称为“花妹”——苗家挑花高手。1955年,被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和贵州大学艺术系聘为教师,随后调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其作品多选次选印在《中国工艺美术作品集》及《贵州现代美术精品集》中,并被介绍到前苏联、捷克、加拿大、美国等许多国家。

刺绣能手石板镇羊龙村王启萍,年近60岁。其自幼在母亲影响下,七八岁便开始学习刺绣,十七八岁后有所创新,成为当地同龄人中的佼佼者,1984年拜王朝珍为师。1987年—2005年在花溪区民族文工队,主要从事挑花工艺品出售,开办培训班,教授队员100余人,其作品《苗姑》(壁挂)、背包《芦笙》、娃娃肚兜于2000年5月参加全省旅游纪念品评奖活动中均获三等奖。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