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城市推荐专题-爽爽的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文

民间手工技艺:乌当手工土纸制作工艺(乌当区)

2015-08-17 10:10 来源:贵州省非遗中心

乌当手工土纸制作工艺传承地在香纸沟。香纸沟位于贵阳市东北部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地势起伏较大,有极为发达的沟谷流水。区内河流属乌江水系,降水丰富,溪流纵横,为土纸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山中生长着成山连片的竹林上千亩,野生刺竹林上百亩,为土纸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另外,生长着大量的香叶树、桦树、野生猕猴桃。这些植物的叶、藤中含有丰富的胶汁,是制造土纸必不可少的辅助原料。

香纸沟的古法造纸,整套操作过程包含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七十二道工序,和古籍《天工开物》记述的蔡伦造纸术并无二致。相传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北征南”时,越国汪公从江浙率兵进湖南转贵州,带领一支军队来到这里屯驻,为祭祀军中阵亡将士,在此修碾房伐竹造纸做祭品,采摘香叶做“香”(湖南简称“湘”),为表思乡之情,就地把这里定名为“湘子沟”,后来“香纸”逐渐成为当地的特产行业。地名和特产恰同音,地名也就演变成了“香纸沟”。在每年农历七月半祭祖活动中,其他姓氏早到贵州过农历7月13,彭氏晚到贵州过农历7月14。明朝洪武年间只有一户彭氏做纸,主要是为越国汪公提供死难将士的祭品。清朝乾隆年间,被皇帝御赐为御贡的“神圣”冥品。随着彭氏家族与当地胡、汪、罗三姓通婚,技艺于是传开来。如今这里的百姓还供奉着“越国汪公”、“蔡伦先师”的神位。土纸生产历史悠久,工艺考究,工序繁杂,从取料到纸成品期间要经过72道工序,历时三个月时间,主要包括:

1、取料:砍竹、弃枝、裁竹、破竹、晾晒、捆竹。

2、蒸竹:打石灰水、沉石灰、装竹窑羁、密封、加水、加热、放水、取封、出窑、洗竹、装池、发酵、滤干。

3、碾竹麻:裁竹麻、上槽、碾碎、制成纸花、回槽。

4、造纸:麻入纸槽、加水搅拌、放水、加清水、放水过滤、加入滑水、打泡浆、搅拌均匀、加入少量清水、撮、刮、荡、上帘浆、下帘叠纸。

5、压榨:用木板轻压、加木头积压、加石头重压、用短棒吊压、用大棒重压、用绳子系棒加压、用双脚站在短棒上打压、用木板刮水、用棕丝或布条将水擦干、放榨、取榨、运纸。

6、擀纸:用手将右纸垛擦松、用手将左纸垛擦松、将纸头擦松、用木板将纸壳正面轻揉、起纸角、用双手赶、叠纸、拉纸

7、凉纸:凉纸、揉纸、理纸、压纸

8、裁纸:压纸、量纸、割纸、打纸片、打钱、揉纸、理纸、捆纸、包装成品。

古法造纸选用的当地“钓鱼竹”,肉厚、质密,成浆率高,韧性好,易成型。土纸从原料加工到成纸所经过的72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原料加工大都采用日晒、雨淋、露炼等方法,自然天成,全凭经验掌握。纸质绵韧,纸面平整,有隐约竹帘纹,色泽金黄、艳丽,吸水性好。工艺古朴,是我国“四大发明”造纸术的活化石。

古时香纸沟造纸艺人对整个抄纸过程非常讲究。选料取材,所用竹子须当年新竹,砍竹时要举行祭祀仪式,而砍竹用的工具只能用柴刀,忌用蔑刀。意为用柴刀砍竹有“发财”之意 ,用蔑刀砍竹,有“灭竹”之忌。涉及造纸的人须男性,女性不得参与。“香纸”被皇帝御赐为“神圣纸品”,使香纸的价值一度达到“万纸担米”的最高峰,说的是一万张纸(约80斤),可换取一担米(约330斤)。到民国后,香纸的用途有所增加,除部分用于冥品,祭祀书写外,大富人家用作“卫生纸”。60到70年代,香纸沟土纸很少制作冥纸,而是由供销社收购,批发到各地作为卫生纸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各户掀起了古法造纸的热潮,造纸作坊从原来的30座增加到60座,参与造纸行业达160户。土纸除少部分继续作冥品外,大部分主要用于制作烟花、爆竹及产品包装材料。由于土纸生产工序繁多,技术难度大,年轻人多不愿学,都愿意外出打工。打工与造纸比较,他们认为造纸的劳动强度大,生产周期长,利润低,不如打工强,故土法造纸技艺已出现传承断代、后继无人的现状,现仅存8户人家造纸。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