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探讨不同尺度下的职住平衡问题

2015-03-25 16:3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制按: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关于“交通拥堵治理”的讨论使得“职居平衡”这一传统的规划理念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热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也相继开展可行性和相关政策方面的研究。由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杨涛发起的“不同尺度下的平衡、混合开发、交通减量”的主题讨论上,沈巍、陈先龙、王昊、王有为、李科、凌小静、刘淼、施泉、徐康明、赵延峰、吴才锐等专家纷纷建言,观点荟萃、火花频闪,最后,对会议成果进行了整理发布,以飨读者,如欲了解更多详情,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啸谈阡陌talk_transportation。

职住平衡规划理念的形成

职住平衡的规划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霍华德“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的思想。针对当时英国最大城市伦敦人口过分拥挤、贫民窟大量出现、城市交通混乱等问题,霍华德认为当城市发展超过一定规模后,就应在它附近发展新的城市,而不是将原来的城市进行扩展。新城市内部要配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就业和居住平衡分布,使居民的“工作就在住宅的步行距离内”(E.Howard,1902)。这就是职住平衡理念的最初萌芽。20世纪之后,随着工业革命向世界更大范围的扩散,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中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些城市建设领域的先驱者对田园城市的思想给予了发展与完善。美国学者芒福德(L.Mumford)则把霍华德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明晰化,提出了“平衡”的概念,即城市和乡村要在范围更大的生物环境中取得平衡,以及城市内部各种各样的功能之间要取得平衡,而且平衡可以通过限制城市的面积、人口数量、居住密度等积极措施来实现(L.Mumford,1968)。

主题:不同尺度下的职住平衡、混合开发、交通减量

一、职住平衡的概念性探讨

@沈巍:职住平衡,很久以前你们肯定都看见过。70、80年代,常州戚墅堰的戚机厂这样的大企业,围配套住宅学校医院电影院超市商城。

@陈先龙:最好的职住平衡是以前的大型企业,上班、住房、上学、入托、饭堂、娱乐,全搞定。现在高校基本还是这种模式,不过老师住到校外了。

@王昊:绝对的职住平衡是不可能的。城市化本身就是发挥了规模效应,不可能追求过于理想的职住平衡,只有农业社会的村庄才职住平衡呢!选择到大城市就业,就是看中了千万级的人口提供的机会,不可能只考虑小区周边的岗位,而选住宅又会看学区、房价等,这些诉求使得职住平衡不可能很高。但是城市功能的混合还是有好处的,是出于增强城市活力,完善人居环境的考虑。

@王有为:交通是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的,提供什么样的交通服务需要看城市的需求。不能为了职住平衡而损害经济发展。大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可选择的空间大,机会多。职住平衡只能在通勤圈范围自动实现,而不能人为制造。只有计划经济才有小范围的职住平衡。

@yy:规划用地布局所说的职住平衡,其实是一种用地混合,并不代表就地工作。

@李科:我们调查了天津开发区,工业区与居住区在合理布置,看似图面平衡。调查的结果是 大部分居住在那的人在开发区外工作,在开发区工作的人大部分居住在外面。

@独孤求胜:规划的居住量和就业量,与职住平衡比例不是一个概念。需要采用大数据的手段分析其中的关系。

@可山:住房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你在一个区域也许可以找到各种不同待遇的工作,可是不一定能买到不同价位的房子。

@沈巍:职业聚集区人多,地价贵,人均住宅面积就小,而密集的地方又是高产出的精英,需要大户型。职住平衡,只考虑数量上的对应,而没考虑质量上的匹配。

@凌小静:平衡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适应。一味的求平衡往往不平衡,适应就好,新加坡、香港、东京、大阪等亚洲城市多年的发展经验需要我们埋下头去学习。

@仲小飞:平衡是追求的理想主义,香港、日本的平衡不过是规划师追求的平衡,实际上他们未必从头至尾都是平衡。只不过他们发展铁路和轨道较早。平衡的目的是平衡就业,平衡出行时间,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坤儿、@出差:职住平衡除了空间平衡,还要有心理的平衡。

@刘淼:中国的职住平衡里往往注意到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重要性,而掩盖了住房政策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租房政策管理薄弱,我租过房子房东可以随时让你走,不能像欧洲一样让租客能安稳的租房,导致居住方面非常僵化,都追求自己持有,就近的安稳租房不易直接降低了职住平衡比例和社会成本。

1/3123>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