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观点 | 杨保军:承传城市诗情

2023-06-02 10:30 来源:规划中国

640 (4).jpg

本文为住建部总经济师杨保军为《可承传的城市诗情》一书所作的序言,特此刊出,以飨读者。

土耳其诗人希格梅有句名言:“人一生中有两张面孔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母亲的面孔永远难以忘怀,但城市的面孔,却几近模糊难辨。因为在快速城镇化大潮中,推土机的轰鸣加上城市空间的批量生产,使城市普遍患上了特色贫血症,原有的个性特征逐渐泯灭,代之以相似的妆容与表情,置身其间,已然“不知何处是他乡”。

有鉴于此,2015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这是一种自然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一种人文观;“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是一种历史观;“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这是一种民生观。这段话切中了时弊,强调了城市建设必须树牢四观。同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这是对过去将城市视为增长机器观念的矫正。会议还强调要加强城市设计,注重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部关于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呕心之作。作者黄文亮先生笃志此业,学贯中西,兼收并览,广议博考,勤耕深思,穷理致知,反躬践实,融汇既久,自成一家。本书是他从业45年的专业心得和智慧结晶,从中可以领悟城市设计之“理”,也可以印证城市设计之“法”。如果只知其理,不得其法,则作品难以生动精彩地呈现场域本质;如果只得其法,不知其理,则容易在形式技法上兜圈子。唯有得理据而守法度,方能做到但凡构思落笔,必合天地人情。

黄文亮先生一直都在探求好的城市设计,在前辈大师的启发下,坚定了“悟道”和“显道”的探索之路。“悟道”始于对地域的观察、感悟、返照,必须有严谨恭敬的态度,如果对天地山川、历史人文没有尊崇心,没有敬畏感,就根本谈不上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一己之心来度量整个世界,必然无法产生那种与天地相感应的心理,也就难有大格局。黄文亮先生虽然学养深厚,才情横溢,但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是温良恭敬,谦谦君子,这并非全是天性使然,而是职业生涯中内在修行的自然流露。“显道”是将地域文化精神通过设计方案具象化地、清晰而强劲地呈现出来,需要高超的艺术素养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好的方案应该是自然的(遵循空间内在生成逻辑)、从容的(自信、中和)、毫不勉强的(坚实、稳定,非强加于人)。书中大量案例告诉我们,设计之功,既要具象,也要抽象;既要取形,也要出神;既要隔分,也要融合;既要习得,也要感悟。

城市营建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诗意的栖居理想,城市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桥梁。海德格尔赋予“诗意的栖居”哲学内涵,是想明白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解释人的“本真”的存在是什么,并非指物质层面上的东西。过分追求物质的东西就会让人的生活失去“诗意”,从而陷入苦闷。这里的“栖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占有居处,或者是物质性获得的筑居,而是为了获得与心性相通的、使自己心灵得到安置和张扬的精神居所,是关于人生境界的至高情怀。反观当下的城市,物质主义烙印很深,人文关怀委实不足,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不强。有作家批评说,现在的城市过于刻板单调、平庸枯燥、特色缺失,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没有耐人寻味的细节,没有不期而遇的惊喜,没有动人心扉的场景,没有情景交融的诗意,生活在城市,连文学创作都似乎失去了灵感。针对这些城市问题,本书归结为城市“失根、失能、失态”三大病症,并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书尾两章是对中国营城文化复兴的思考和探索。读罢全书,启迪颇多,收益颇大,有三点突出体会:

其一,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古今遗韵中。

天地有情,万物有灵。岁月悠悠,遗珠难数。于是,师法自然,借鉴古人,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法门。掌握了这个法门,就能感悟自然造化的神工,体味品类之盛的生机,品尝源头活水的滋养。城市设计虽然具有艺术创造属性,但不全然是无中生有,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城市千篇一律,皆因失了根、丢了魂,徒有相似的躯壳不停复制。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历史上城市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千姿百态,特色鲜明,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体现在城市设计营建上,就是要领悟地域环境特质、彰显地域文化精神。面对当下城市“失根”之痛,城市设计应该从感悟“地灵”、传承历史入手,追到根、溯到源,则设计创作灵思不绝、从容自信。作者强调了“地灵”这个专业术语,它并非指玄学中的神灵,而是具有体现地方环境特质、蕴含地方文化精神、给予人身心安宁、具有生命关照意义的内涵,它决定了空间生成的内在逻辑,规范了城市设计的模式语言,也因地域差异而绽放出异彩纷呈的景象。

一方水土孕一方灵,育一方人,营一方城,成一方景,这是自然的馈赠、天地的恩泽、时光的嘉惠、人类的创造共同作用的结果。典型的意象如“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对比“杏花春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西北与江南,不同的风土风物,造就不同的风情、风韵、风格、风貌,这是“地灵”之“道”外化为“器”的结果。故此,城市设计之初的现场调研踏勘就至关重要了,不光要用眼观察,更要用心感悟。《易经》上讲,如一个人心性洁静,就可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通,是作者所述的“悟道”过程,也是捕捉、了悟“地灵”的过程,我理解是将地形、地势、地物、地貌、地利、地景、地脉、地文等综合考量、融贯升华为地灵。

其二,地灵一方堪养笔,诗情满卷可征心。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类艺术,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滋养,都得益于大自然为艺术作品赋形注魂。例如白居易的诗句“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意即襄阳碧水青山的灵秀凝聚成为气象,在孟浩然笔下变成山水诗章。又如维也纳自然风光绝美,大地春声律动,空气中弥漫着音符、山水间流淌着旋律,造就了交响乐的故乡。城市设计也是如此,应以地灵涵养画笔,而非向外寻求奇思妙想,悟道得地灵,下笔如有神。好的设计方案一要入理,二要入心,方可动人。入理即遵循地灵意志,入心则是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崇尚生机、贯注诗情。

书中列举的诸多案例,可以窥见作者的苦心孤诣,其中许多方案都体现了作者对地灵的深刻感悟和真确传达,也反映出作者对诗意空间的不懈追求。学习品鉴这些方案,别有一种美学享受,既有宏观尺度的整体把握,又有近人尺度的精微雕琢,节奏感、均衡感很强,建筑与空间始终处于对应、互补、相生相成的整体之中,秩序井然,和谐融洽,格局清朗,气韵生动,宁静安和又充盈着生机,并透出款款温情。书中其实间接透露出作者的城市设计经验:有感而通于天地万物,会心而观于山水自然,虚怀而察于众生百态,契理而合于法则规律,忘情而耽于画意诗情。

其三,十分造诣源于悟,一点真知总在情。

“悟道”是城市设计入门第一步,不入门就谈不上登堂入室,入错门也难窥堂奥,成就有限,一如万丈高楼根基不稳。但“悟道”并不简单,不光看灵性,还要看心性,心地光明,自见澄澈天地,从这个道理上讲,做设计首重做人,一个人的敬业心、责任心、敬畏心、珍视心、关爱心、济世心,都关乎“悟道”的难易成败,也关乎设计作品的优劣。另外,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自然的世界、神的世界、人的世界、物的世界,现在进入情感的世界,一切创造活动都不能脱离情感,被物所役。城市设计更是如此,不能见物不见人,而要见人见情见烟火。黄文亮先生就是富有情怀的设计师,他对大地怀有深情,对历史怀有厚情,对华夏怀有赤情,对家园怀有温情,对专业怀有痴情,对工作怀有热情,对众生怀有真情,对复兴中华营城文化充满豪情。正因为设计作品中充满了感情,才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诗意的流淌,才能引发人们的激赏。我期待黄文亮先生有更多的佳作问世,让更多人体验诗意栖居的生活。谨为序。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