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樊杰:运用系统观重新审视新型城镇化布局问题

2023-04-24 13:58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

导读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现代城乡规划实践应是“现代”的,但不是“西方”的拷贝;是“中国”的,但不是“传统”的复制。基于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如何深刻理解和诠释城乡现代化的内涵?如何准确把握中国城乡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和问题挑战?什么是中国现代城乡规划的要义?怎么才能让年轻的城乡规划学子在专业培养中得到应有的现代的和中国的双向滋养?

为此《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特邀了10 位专家就“中国式城乡现代化: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的笔谈。专家们的笔谈内容分别围绕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的目标、动力、路径、实施刻画了各自的关注重点。

作者 | 樊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按照系统观审视新型城镇化布局,不仅是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科学学理认识新型城镇化布局规律的需要,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有三个方面的新型城镇化布局问题,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在国土空间体系中讨论新型城镇化布局的问题,二是重大生产力布局与新型城镇化布局的相互作用关系问题,三是从城、乡两个地域功能体系的视角讨论相互协调问题。

1. 国土空间体系中的新型城镇化布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国土空间体系具有层级、结构、相互作用关系等属性。基于地域功能理论的研究,我们提出了未来中国国土空间体系应当由“综合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和功能区”构成。其中:①综合功能区是以科技创新高地为中心、以高度城市化地区为枢纽、以省际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依托,到2035 年全国应形成12 个综合功能区,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单元。②主体功能区则是以省以下的部分区域以及县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分别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承担重点城镇化,粮食保障和生态安全等不同的主体功能。研究表明,我国省区通常由3—5 个具有突出地域特色的区域板块构成,其中约有2/3的地域板块依然不具备综合功能属性而有突出的主体功能特征。③功能区则由具体的功能板块构成,如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等等。

城镇是国土空间体系中的节点和中心地。在“综合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和功能区”的国土空间体系中,不同层级的城镇空间主体形态、空间结构演变中的城镇功能和作用,以及不同地域功能和区域经济板块相互作用中城镇网络和城镇体系,应该成为新型城镇化布局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下一步做实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点方向。可以理解为,在综合功能区,城镇通常是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形态履行着区域发展枢纽的作用,城镇间通过科技创新网络和产业合作网络成为区域一体化的核心骨架;而在主体功能区层级,城镇往往是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具有服务主体功能的突出特征,在国土空间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中具有专业化的属性;功能区则往往是城镇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支撑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单元。

2. 重大生产力布局与新型城镇化布局的互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生产力布局是城市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城镇化就是由于因劳动地域分工而起步,因工业化的加速而繁荣,因服务化的壮大而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将“布局”错误地理解成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此在40 多年时间中,生产力布局在各种重要的政府文件中均已不出现。当我们研究城市规划、新型城镇化布局乃至国土空间规划时,往往忽略或者轻视了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布局,这将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布局规划不能适应国土空间体系演变规律和城镇发育规律埋下隐患。

面向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内涵、企业区位、生产网络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除了以往我们关注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国之重器的布局之外,重大生产力布局至少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代表着产业经济未来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前沿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的产业布局,二是对国民生计和国家发展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的生产力。决定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要素,也将从传统的自然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运输成本较低等经济效益为重点,转向以人才为主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为重点。城镇是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主要空间载体,城镇规划、新型城镇化布局和城镇发展的质量的指向与内容,也应当随着重大生产力布局原理的改变进行调整,适应人才区位要求、适应科技创新环境、适应前沿产业发展和国家产业安全体系建设,应该在新型城镇化布局中给予高度的关注。

3. 城、乡地域功能体系的协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宗旨之一。城乡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域功能体系,早期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和非农生产方式决定了城与乡两种地域功能构成和空间组织的基本形态。城与乡又是在地球表层将永恒存在的两种地域系统,这首先还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和非农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但必须看到的是城与乡的劳动地域功能分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三次产业的融合,随着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变,随着技术进步改变空间系统组织,城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发生根本的转变,“城优于乡”的驱动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条件已逐步减弱并不存在了,乡村人口单向流入城市的格局将会演变成为城乡人口乃至各种其他生产要素的均衡流动,城乡地域功能各具特色、相互融合、等值化发展将成为城乡两个地域系统互馈的基本特征。新型城镇化布局必须充分兼顾新型城乡互馈关系,特别关注:基于产业融合和技术进步等,城市和乡村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地域分工的前景;基于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变化,城市和乡村存在的不变价值和持久功能;根据城乡之间日通勤就业、周末短期旅游、经常性物资配送和长期产业配套等,以及人生不同阶段对城与乡价值认可度差异和偏好的变化,预判城乡综合体的生活圈和就业圈的变化;根据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建立城乡等值发展的区域模式。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