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规话名城 | 吴晓勤:小事大益

2022-11-28 09:0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走过40个春秋。

4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理念不断提升、力量不断壮大,保护对象不断扩充,保护利用工作经验不断丰富。

40年来,一大批千年名城的守护者,秉承情怀与责任,发挥专业与技术优势,探索出了众多原创性、全局性、可复制、可分享的名城保护实践经验,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值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之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出“规话名城”专栏,该专栏为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发起的征集文章,讲述学委会委员们守住变化中“不变”的文化根脉的故事。

作者 | 吴晓勤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皖南地区徽文化底蕴深厚,以名山名水及徽派建筑为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一脉相承,现存有大量古村落、古遗址、传统民居及其他历史遗存,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安徽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经历了从最初的文物古迹、单体建筑发展到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再扩展到城镇周边环境的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历史文化保护理念的不断成熟和保护体系的完善,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起,安徽省就积极推动皖南区域的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申报设立,构建了全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形成以两处世界遗产地为龙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为骨干、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为基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历史建筑、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补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成为皖南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特色要素支撑。2014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和支持下,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启动皖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探索实施区域性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路径。通过规划编制梳理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形成区域性、体系化的历史文化资源网络,实施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规划编制妥善处理遗产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既要保护历史遗存,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也要将名城名镇名村基础设施改造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通过规划编制探索创新区域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工作机制,打破行政界限,突出区域协调、整体保护、联合开发。皖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对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也为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编制积累了经验。2017年《皖南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并印发实施,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制定了规划实施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做好落实工作。回顾皖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编制试点工作,虽然在整个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是小事,但其意义在于:

有利于衔接区域发展,建立更科学的推进机制

国家新型城镇化倡导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强调历史文化的区域差异性,以此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品质的城镇化模式。安徽省为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十二五”以来,年均100万以上人口进入城镇,城乡格局和区域空间布局进入优化重组阶段。从区域层面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有利于从宏观上呼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建立与新型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明确新时期新阶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目标任务,并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找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演变的客观规律,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从文化品质提升角度深入研究城镇乡村关系的变化,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保护机制。有利于通过跨市域合作衔接重点环节,强化上下监管能力,统筹考虑物质层面的保护与精神层面的保护,实现人才和技术在区域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促进保护能力的有效提升。

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突破传统保护方式制约

当时,皖南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总体建立在以点状保护为基础的体系中,因行政区划因素,市县镇村自成体系,机构设置、政策管理、人才使用相对独立。部门分治将历史文化资源管理割裂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文物保护、历史建筑等众多类别,保护层级多样、管理主体多元、形态布局分散。在皖南区域资源加快整合、区域协同机制不断健全的新发展阶段,传统碎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式越来越表现出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力不足的问题。通过编制实施《皖南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对皖南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特色、保护状况、现状条件等进行全面评估,理清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发展脉络、形成机制,建立网络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框架,统筹保护地域文化面状基底,历史聚落、自然景观等点状资源,河网水道、古驿道等线状资源,有利于在皖南区域加快形成结构优化、管控明确、体系开放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格局,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更好融入区域发展布局。以此为框架,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协作互动、合力而为的机制,促进历史文化“存量”空间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再利用”,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彰显文化生态优势,实现区域文化有效传承和复兴

皖南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背景,是我省历史文化整体认同感最强、地上遗存最丰富,最具发展特色的区域。现状遗存古村落及文物古迹数量庞大,价值突出,保存良好,附带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在建筑、环境、景观、文学、社会、经济等方面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这些自然的、人文的和人工的历史文化资源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动态发展的区域文化生态系统。其整体价值具有远远超越任何个体价值的特征,是皖南区域最具特色和价值潜力的发展要素之一。强化整体保护,既保护精品历史文化遗存,又全面保护大量的一般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在规划指导下,歙县公布了近3000处历史建筑),厚植文化土壤,充分发掘并全面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水平,体现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向更高阶段和更深层次发展的趋势,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需求。有利于皖南区域加快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对于皖南整体复兴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强化示范,打造新时期历史文化保护样板工程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作为国家设立的示范区,一直重视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示范效应。在保护立法、规划编制、政策设计、人才引进及与世界性的遗产保护机构合作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从构建名城镇村体系到深层次推进古民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全国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推进皖南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有针对性的强化区域山地丘陵环境保护、山间盆地河谷田园环境保护、重要水道环境保护、湖泊环境保护、成体系的聚落本体保护,有利于统一保护理念,打破行政界限,促进人才和技术在区域的合理流动,服务设施在区域的合理布局,技术创新在区域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抗灾能力,促进古民居的日常保养、保护加固、现状整修、重点修复等工作,实现既系统又有重点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率先探索出一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新路径,形成新时期历史文化保护样板工程。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高水平保护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