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都”与“城”相谐而行,谱写首都发展变奏曲

2022-10-11 10:19 来源:新京报 作者:记者 王言虎

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北京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其不仅是“都”,也是“城”。

作为“都”的北京,有着800多年的建都史,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作为“城”的北京,服务着数千万人口的社会生活与商贸活动,是区域乃至中国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

北京“都”“城”辩证,“相谐”而行,谱写着一首独一无二的都城发展变奏曲。

千年都城,迈着厚重的脚步从历史深处而来,走向更加奋发有为的新时代。在党中央和总书记的关心、布局与谋划之下,北京正在焕发新的风采,书写全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以非凡的远见卓识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都”定义了北京的历史与框架,“城”指向着北京的服务与发展。“都”“城”关系既是北京恪守首都战略功能的逻辑线,也是北京作为超大城市治理的指挥棒。处理好“都”“城”关系,是新时代北京都城建设的关键所在。

━━━━━

前行不辍,落实首都战略定位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对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在这一定位之下,北京不断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大国之都,首善之区。北京作为首都,始终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摆在首要位置,五年来,严格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稳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中央政务环境持续改善,逐步展现出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形象。古老都城,正刷新气象,呈现无限魅力。

古都风韵,以文化成。远观传统,历史流经之地,所望皆是瑰宝,故宫、长城、十三陵,大气宏伟,见证着千年古都的宏大格局,戏曲、民俗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凸显着北京历史文化的别样价值;瞩目当下,首都红色文化大力弘扬,文化精品工程加速推进,“大戏看北京”名片擦亮,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北京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些,都托举着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大力迈进。

搭建桥梁,沟通世界。大国首都之“大”,不仅在于历史之绵长,空间之广大,更在于有胸怀天下的气度,吸引世界之人才,尽入于我。为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举办冬季奥运会,成为唯一的“双奥之城”;建设大兴国际机场,便利国际人员往来;以“两区”为抓手,释放对外开放活力。凡此种种,皆为提升北京国际商旅、文化交流服务能力注入了活力与能量。

科技创新,强国引擎。科技是兴国之本,于城亦如斯。一直以来,北京是文化之都,也是科技之都,这里有林立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有创新与实验能力强大的科技企业,科技人才辐辏于此,尽展才华;三个国家实验室顺利组建运行,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见雏形,一批世界级引领性原创成果产生,“三城一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精心打磨,八方助力,共同拱卫着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建成。

因都而兴,因都而成,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谋篇、开局、落子,前行不辍,未来可期,蓬勃而成一幅壮美的大国都城画卷。

━━━━━

瘦身健体,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京畿重地,国之大者。北京既为“都”,也为“城”,落实“都”的功能,也要兼顾“城”的发展,毋宁说二者融为一体,相互作用。

始终围绕“都”的功能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都”的功能——这是当下北京城市建设的主线。这其中,纾解非首都功能,是北京以减量发展促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2021年,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亮眼成绩背后,连着北京为此做出的一系列努力——

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集中建设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两翼;

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一大批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有序退出,拆除违法建设超2亿平方米;

严格落实“双控”及“两线三区”要求,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大城市病”有效缓解……

“减量”的目的是发展,“瘦身”的追求是健体,一系列的“加减法”,使北京迎来了更加轻盈的身姿,高质量发展也抵达了新境界。

2021年,北京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继2018年跨越3万亿元大关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了又一次突破;与此同时,碧水蓝天成常态,交通拥堵极大缓解,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尽管北京已经实现了减量发展,但这不是终点,在新冠疫情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北京超大城市建设依然在路上,还需继续提效增质,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深化经济领域重点改革,打造全球数字标杆城市,加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着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中,打造高精尖行业发展的加法,是北京未来高质量发展必须依赖的路径,也将为北京的未来谱写新的篇章。

━━━━━

与时偕行,激发都城建设新势能

千年古都,大国之城。过去十年,中国高速发展,北京华丽蝶变。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百年丰台站再“发车”,“冰丝带”腾空而起,大运河畔繁华再现……自东而西,由南到北,京华大地硕果累累,熠熠生辉。

这里有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有经济与民生的变奏,最终得益于“都”与“城”的辩证统一,成功解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以世界眼光观之,“都”与“城”的协同发展,在许多国家都是一个严肃的大命题,经验有之,教训有之,植根于传统与现实,总结各种成败得失,是北京“都”与“城”建设的密钥。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未来,北京能否进一步更好地减量发展,京津冀协同是否能更加顺利推进,传统与现代能否更加和鸣,同样取决于北京能否更好地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

北京未来都城建设,党中央和总书记已做好战略布局,方法无他:关键是落好“五子”,“五子”落而全盘活。这本质上又在于是否能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我们要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区”建设、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五个方面,真抓实干形成联动,着眼营商服务与民生改善,接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激发都城发展的最大势能,实现千年首都高质量发展。

千秋基业,玉汝于成。北京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时代文明的创造者,也将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与风采。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