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非凡十年——区域协调发展 > 正文

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2022-10-08 16:0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记者 顾 阳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复杂程度之高,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推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新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随着上述国家战略不断实施推进,一个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优势互补、基本公共服务更趋均等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区域重大战略稳步推进

7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发展壮大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方向路径和任务举措。

据悉,自2018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印发以来,陕西、山西、甘肃三省有力有序有效推动各项目标任务建设,城市群发展进程加快、动能增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此次实施方案针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辐射带动不足、次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等短板,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助力关中平原城市群加快发展。此前,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等区域建设方案均已陆续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工作,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在政策体系层面,通过顶层设计与专题部署相结合,形成了“1+N+X”区域重大战略推进模式。其中,“1”是指一个统领战略实施的规划纲要,“N”是多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X”是若干个配套方案和政策。

“正是得益于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我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区域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负责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说。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自2014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三地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为两翼,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2016年、2018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重庆、武汉和南京召开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方向。6年来,长江流域水质发生显著变化,沿线区域转型发展持续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大胆闯、大胆试,在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创新要素跨境畅通流动、努力建设全球科创高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交流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与此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也在稳步推进中,一个区域梯次联动、新旧动能协同转换、新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涌现的区域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协调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更加注重区域之间关联与功能的提升,体现了中央对于区域发展政策调控的日益成熟。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和国际地缘政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区经济出现波动。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上半年以来疫情等对部分地区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影响,但应该看到的是,疫情的冲击影响都是短期的、外在的,不会改变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大的趋势。

“我国多数地区经济总体稳定,中西部增长快于东部,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遇到暂时困难,但在各项稳定经济政策措施作用下,经济运行加快恢复。”付凌晖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部地区巩固率先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呈现稳中有进态势,中部地区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东北地区继续恢复发展。总体看,中西部地区主要指标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地区发展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证明了上述判断:2021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占比继续保持提升态势,分别提高至22%、21%,四大区域板块发展差距近年来逐步缩小。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前不久发布的区域协调发展指数也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区域之间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成效开始显现,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以2012年为基数,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已从当年的100增长至2020年的118.59。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三大城市群作为重要动力源的引领作用正不断加以发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更加突出,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区域发展重大机遇的战略考量。”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成说,通过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发展速度较快、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更趋明显,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区域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加快形成高质量区域发展格局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国家公路网规划》提出,到2035年,我国国家公路网总规模约46.1万公里,将形成城市群“多中心放射”,区际、省际、群际间“多通道连通”,重要通道“多线路互补”的多中心网络化路网格局。

“未来,随着沿海、沿江、出疆、入藏和西部陆海大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的加快建设,我国将构建起一个贯通城乡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说。

但也要看到,在区域发展总体形势向好的背景下,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特别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因素影响下,局部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局面极易发生逆转。新形势下,如何按照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完善调整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出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在地区间更加畅通地流动,是摆在各地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下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遵循3个‘着眼于’。”夏成表示,一是要着眼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二是要着眼于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快培育形成创新发展的内生动能;三是要着眼于市场与政府作用的进一步协同发挥,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探索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区域发展新路子,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已上升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前不久,国家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对大数据算力枢纽进行了统筹布局,旨在最大程度地消除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的数字化发展不均衡问题,有望进一步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对于步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能否更好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事关区域经济运行的效率,事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未来,在通往区域协同发展的道路上,需要各方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不断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