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为中轴线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10月1日起施行

2022-08-08 16:13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记者 李卓谦

日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外公布,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副主任姜俊梅表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代表了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

为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北京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0年9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项,并对立法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经过近两年的广泛调研、征求意见、沟通论证,《条例》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

《条例》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同时做好与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规定的衔接,为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有利于切实保护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明确北京中轴线的定义及保护对象

哪里是北京中轴线?《条例》对此给出了定义:北京中轴线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

姜俊梅介绍,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

《条例》确定中轴线的空间位置和遗产点位构成,强调北京中轴线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

《条例》除对上述提到的点位进行保护外,还提出对北京中轴线环境实行整体保护。保护对象包括:以北京中轴线为骨架对称展开的历史城廓、历史街巷、城市标志物或者标志性建筑群;依托北京中轴线标志性建筑构成的重要景观视廊;烘托北京中轴线核心地位的北京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作为北京中轴线重要背景环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成片传统平房区;与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相关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名园、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在北京中轴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与其所承载价值密切相关的国家礼仪传统、城市管理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等。

明确多层次保护主体和保护责任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该由谁保护?姜俊梅表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北京中轴线的责任和义务,并有权制止、举报破坏北京中轴线的行为,“《条例》明确了多层次的保护主体和保护责任,着力构建系统、规范、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

《条例》要求,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保护对象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建立北京中轴线保护议事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北京中轴线保护的重要事项。明确北京市文物部门主管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保护工作。北京中轴线保护机构具体负责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监测、研究和展示等工作。保护对象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其他保护责任人应当依法履行保护责任,维护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

《条例》要求,建立北京中轴线保护专家咨询制度,遴选文物保护、规划、建筑、历史、考古、法律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成北京中轴线保护专家库。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保护等相关活动,并要求对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条例》明确,北京市文物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将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分为遗产区、缓冲区,并建立北京中轴线遗产资源调查和保护监测报告制度。针对各类保护对象,分别提出具体保护要求,从资源调查和保护监测、考古勘探、工程建设、腾退改造、应急保障等方面,规定了全方位保护措施。

《条例》提出,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建立遗产信息平台,为公众查阅信息、共享研究成果等提供便利;鼓励保护对象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开展遗产价值发掘、阐释和传播活动;鼓励通过开展研究、宣传政策、捐助资金、提供场所和服务等方式,参与保护利用;建立保护机构与保护区域内居民的日常沟通机制等。

“保护区域内社区公众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遗产价值的准确认知,提升共同保护的社会共识,促进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传承发展。”姜俊梅说。

让中轴线“活”起来

姜俊梅表示,合理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只有深入梳理挖掘中轴线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展示,促进合理利用,才能保持中轴线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发挥传承文化、启迪思想、推动发展的作用。”

《条例》强调,政府应当统筹协调中轴线保护与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的关系,按照相关规划的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遗产保护共治、成果共享。

在坚持保护优先前提下,《条例》针对不同主体规定了多种传承利用措施,包括推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向公众开放,鼓励单位和个人向公共文化机构捐赠实物、资料,鼓励高校院所、专家学者进行遗产价值研究,鼓励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鼓励保护区域内的居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公众体验,促进中轴线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对保护区域内的业态引导等。

《条例》还鼓励保护对象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其他保护责任人开展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发掘、阐释和传播活动,运用传统与现代展示手段,采取多种方式向公众提供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信息。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设立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发和举办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开展研究、宣传政策、捐助资金、提供场所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利用。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凌明表示,《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世界遗产保护是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由一系列建筑群、城市空间环境构成的遗产,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可以承载与其价值表达相适应的各种文化活动。”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