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深圳靠什么?——“深圳模式”密码与全球视野对标

2020-10-20 10:09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导读

40年,深圳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创造了人类城市化和城市文明的奇迹。由国家强力支持、千万深圳人绘就的“深圳模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基于我们的长期观察和相关课题研究基础,剖析“深圳模式”的“三大法宝”,在全球视野下,对标世界一流城市,客观认知深圳地位。

深圳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40年,深圳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创造了人类城市化和城市文明的奇迹。由国家强力支持、千万深圳人绘就的“深圳模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实践的10大宝贵经验。基于我们的长期观察和相关课题研究基础,剖析“深圳模式”的“三大法宝”,在全球视野下,对标世界一流城市,客观认知深圳地位。

1.“深圳模式”的“三大法宝”

中国在深圳的成功实践,向世界贡献了“改革开放引领、科技创新驱动、新城建设承载”的“深圳模式”,改革、开放、创新是“深圳模式”的“三大法宝”。以改革开放释放经济社会活力,依托科技产业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汇聚千万人建设现代化超大城市,深圳引领中国实现历史性巨变,创造了人类城市化和城市文明的奇迹,堪称全球四千多个经济特区中的成功典范。由国家强力支持、千万深圳人绘就的“深圳模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1. 法宝一: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持续推进全方位改革

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持续推进全方位、系统性改革,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深圳是常为新的,近40年来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人事制度、商事制度、分配制度、要素市场和投融资制度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的障碍。

——改革开放初创时期(1979-1984年),以改革基建体制和放开物价为突破口,破除计划经济模式,逐步推进工资、用工、税收、人事及政府机构管理等多项改革。在基建体制改革领域,引进竞争机制,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招标、投标模式,激发开发者积极性;在价格体制改革领域,推行“以调为主,调放结合,分布理顺价格体系与价格体制”的物价改革方针,逐步放开农副产品、工业品等商品价格;在工资制度改革领域,以结构工资制取代等级工资制;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领域,打破“铁饭碗”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的劳动合同制。

——改革开放调整发展时期(1985-1992年),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配套改革。在经济领域,率先推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科技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科技企业发展;在金融领域,在全国率先建立证券交易市场发行股票、债券并上市交易;在土地领域,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首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在住房领域,实施住房商品化。

——改革开放深化发展时期(1993-2002年),从主要依靠中央优惠政策,转变为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在这一时期,深圳率先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率先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机制;通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调整所有制结构;推进商贸流通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引入年薪制和按劳分配制度;深化医疗、养老、工商等保险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时期(2003-2012年),持续深化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和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通过国企股份转让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在行政体制改革领域,成立行业协会服务署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相对集中有效的行政审批制度,理顺市、区两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在社会体制改革领域,深化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设立社区工作站,实施居住证制度等;在文化体制改革领域,组建深圳报业、广电、发行集团,举办国家级展会等。

——改革开放全面引领时期(2013年至今),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向,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2019年8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决策。202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深圳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图 1 1987年12月1日,深圳敲响中国土地拍卖第一锤

图片来源:新华网

1.2. 法宝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构建开放市场经济体系

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引进来”和“走出去”建设开放的经济体系,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从“三来一补”,到建立出口加工区,到设立前海自贸区,再到发展高技术推进全球布局,深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建设开放的经济体系,与香港密切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从29个来料加工厂发展到267家A股上市公司、逾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依托科技产业创新,实现了从劳动力密集到技术、资本密集的产业升级。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通过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实行“外引与内联相结合”的方针启动特区经济建设进程;随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工业区,之后又设立了福田和盐田港保税区,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格局;接着,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开展跨国经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香港回归祖国后,加快推进深港合作,不断提高两地在口岸、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层次;进入21世纪以来,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吸引国内外总部企业落户,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同时强化辐射和服务内地的功能。

图 2 20世纪80年代(左)与21世纪(右)的深圳蛇口对比

图片来源:新华社,百度百科

1.3. 法宝三:依托科技产业创新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效应,实现了从落后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深圳高举科技产业创新的大旗,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效应,通过前瞻谋划、政策激励、环境打造、人才吸引等一系列举措,围绕科技创新型企业构建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制定国际标准,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城市。

第一,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包括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支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营商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以及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第二,移民文化带来的企业家精神,形成了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根据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深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申请来自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第三,以极具竞争力的优惠政策引进和集聚人才。“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性文化,以及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人才引进和服务政策,使深圳成为了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约32.5岁。自1992年开始,在全国首创市领导亲自率团赴海外招揽人才的模式,从2010年起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培养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同时制定了涵盖创业就业、生活保障、交流服务等全方面的人才服务政策。

1.4. “深圳模式”的“中国方案”对世界的贡献

深圳作为我国新城新区建设的典型代表和实践先锋,既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城新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他国家的新城新区建设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深圳特区建设有利于完善深圳作为超大城市的发展职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城市发展新格局。

第二,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深圳特区作为对接香港和辐射内地的纽带,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区域增长极,对带动区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形成了有力支撑。

第三,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深圳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门户,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构建全面开放格局的战略支点,在全国一盘棋的格局中为全国发展做出了贡献。

2.全球视野下的深圳,对标世界一流城市

深圳已跻身世界一线城市行列,在金融、商贸与交通枢纽、创新驱动方面有突出表现,但与举世公认的全球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近年来,深圳的金融控制能力、科技创新水平、国际连通度、对外贸易开放程度等均不断提升,在经济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在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最新发布的2020年世界城市排名中,深圳已位列全球第46名,处于Alpha-级别,与国内上海、北京、广州同属于世界一线城市(Alpha)。但是,与世界一流城市相比,深圳在全球生产组织能力、原始创新水平、贸易自由程度、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2.1. 站位全球城市体系的地位与价值

2.1.1. 全球经济控制中枢,金融控制能力快速跃升

深圳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及影响力,已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前10名。深圳自2009年上榜第六期全球金融中心排行榜以来,始终保持稳居全球前列的金融地位,在2020年9月最新发布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28)中,深圳位居全球第9,得分732分,排名和得分相比上年均有所提升,在国内仅次于上海(第3)、香港(第5)、北京(第7)。2019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667.63亿元,同比增长9.1%,占同期全市GDP的13.6%,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作为高附加值产业,全年深圳金融业实现税收(不含海关代征和证券交易印花税)1522.4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24.7%,继续居各行业首位。

图 4 2020年全球前25大金融中心城市

数据来源:2020年“第 28 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8)”报告

2.1.2. 全球科技创新引擎,科技创新水平逐步提升

深圳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具有突出的引领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创新要素的全球化成为新的发展特征,全球创新链应运而生,在创新组织上体现为研发链、产业链和市场链的紧密融合。在全球创新高密度集群网络中,全球前10%的合作发明发生在全球创新热点和专业利基集群之间。中国近年来在创新国际合作方面有了显著的增长,是新兴经济体中的杰出代表。中国创新网络体现了国内高强度的联系,并且有了明显的等级结构,上海、北京和深圳-香港是国际联系的桥头堡。2016年,深圳的国际专利申请数(以企业专利申请为主)已领先于硅谷,仅落后于东京,排名全球第2。2019年,深圳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授权量增速、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五项核心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7459件,连续1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图 5 全球创新网络

数据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2.1.3. 全球交通门户枢纽,国际连通度不断攀升

深圳是全球航运网络中的战略支点,开辟国际班轮航线数量居全球港口首位。海运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承担运输方式,在全球货物运输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海丝之路”沿线航运网络中,深圳港2015年挂靠的港口数量已超过了香港港,在空间上形成了独立的港口覆盖范围。在基于船期表等数据和指标体系评价形成的全球航运战略枢纽等级排名中,深圳位列全球第4,仅次于新加坡、香港和深圳。截止2018年,深圳港已开辟国际班轮航线245条,通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三大联盟班轮航线挂靠深圳港的数量超过100条,位居全球港口首位。

图 6 “海丝之路”沿线航运网络结构

图片来源:王列辉, 朱艳。 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国际航运网络演化[J]. 地理学报, 2017, 72(12):2265-2280.

图 7 全球航运战略支点的空间格局

图片来源:王成金,陈云浩。全球航运战略支点识别[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4):348-354.

表 1 全球主要航运战略枢纽的等级结构

资料来源:王成金,陈云浩。全球航运战略支点识别[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4):348-354.

2.1.4. 全球重要贸易节点,深度融入全球贸易网络

深圳是全球贸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引领全国进出口贸易。在我国不断深度融入全球产品贸易网络的背景下,深圳作为我国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城市,也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提升着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要性。2019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值2.98万亿元,其中外贸出口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外贸出口总额连续27年位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

图 8 中国主要城市接受外商直接投资(FDI)分布

数据来源:Explo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Domestic Investment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 City-Network Approach

图 9 中国主要城市国内投资(DI)分布

数据来源:Explo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Domestic Investment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 City-Network Approach

2.2. 对标世界一流城市的差距与短板

2.2.1. 全球生产组织能力不足

深圳全球生产组织力不足,产业结构需优化。截止2019年,深圳仅拥有7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与北京(56家)、东京(38家)、巴黎(18家)等全球城市仍存在一定差距。2019年,深圳第二、三产业结构为39:61,第二产业占比仍较大。第三产业以房地产为主,占GDP比重近5年均高于8%,结构相对单一,房价的持续攀升面临着挤出消费、挤压创新、挤压外引等挑战。工业增长过度依赖大型企业(如华为),产业升级转型面临压力。

2.2.2. 原始创新水平存短板

深圳政策环境和企业创新能力基础较好,但原始创新能力及企业生态短板较大。近年来,深圳的科技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深圳缺乏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基础平台均较少,顶尖高校和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深圳主要创新产业增长来源于骨干科技企业的支持,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较为缓慢,缺少优势科技资源和资金支持。

2.2.3. 贸易自由程度待提升

深圳已拥有世界级的港口贸易规模,但在监管机制、贸易自由化程度方面存在短板。深圳的自贸区尚未形成便捷有效的监管机制,以保税区为主的贸易政策使得贸易成本过高。前海自贸区在货物进出口时只是实现了海关、检验检疫、海事和边检等口岸监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外汇、税务等部门的条块分割依然存在,使贸易便利化大打折扣。除了前海自由贸易区,深圳目前仍然采取以保税区为主的贸易政策,保税区的贸易公司不能独立的进口和出口,而且很多出口加工业务也受到较大限制。

2.2.4. 国际影响力差距较大

深圳具备一定的宜居吸引力,但城市国际化和国际知名度较低。深圳的空气质量整体上优于北京、上海和香港,在国内具备一定的宜居环境基础,但公共服务设施仍相对欠缺,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相比,宜居吸引力仍有较大差距。深圳外来常住人口比重超过60%,但目前外国居民的占比不足1%,远低于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均超过30%)。根据国际会议组织统计,2019年深圳承办的国际会议数量仅为25次,远低于巴黎(237次)、伦敦(143次)和北京(91次)。

2.3. 传承“三大法宝”,续写“春天的故事”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站在新的时代起点,深圳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第一,各国依托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争夺全球资源配置权,全球化在不确定性中发展,新冠疫情影响下本土化和区域化供应链将会加速构建,我国迎来本土化产业链建设机遇,深圳等全球城市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第二,我国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动能将由“出口-投资驱动模式”转项“内需-驱动”模式,技术发展将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形成“以内促外”的局面。深圳需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打通生产、分配、流动、消费等各个环节,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化的功能,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三,以智能生产、创新驱动、数字集成、共享经济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来临,各国争相布局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深圳等中心城市需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提升掌控数字经济的能力。第四,巨型城市区域成为全球经济的区域发动机,全球城市依托区域化力量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深圳需携手香港,与周边地区实现良性互动和合作互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共建世界级大湾区。第五,市民对城市安全性、包容性和宜居性的诉求愈发强烈,超大城市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社会极化、文化冲突与自然灾害等风险给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城市居民也迫切需要一个更安全、更包容、更宜居的城市。深圳需创新超大城市治理模式,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深圳续写“春天的故事”,重点在于传承“三大法宝”,强化科技创新引擎功能,提升数字经济掌控能力,联结香港、激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安全生态宜居的超大城市治理典范,打造改革、开放、创新升级版。对于深圳而言,只有掌握核心科技,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抢占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独占鳌头。同样,只有在全球化大势中通过与全世界互联互通,控制全球供应链,争夺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才能成为全球城市版图的“璀璨明珠”。此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需探索深港合作共赢模式,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同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文创意、安全韧性、健康生态的宜居城市典范。

执笔 | 卢庆强、钟奕纯、欧阳鹏、扈茗

龙茂乾、谢力唯、李荣欣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