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0成都城市专题——成都气韵 > 正文

成都,安放你的身与心

2020-03-31 17:08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白西

这里有“幸福”的密码

“成都那种温暖和慵懒能融化任何英国式的刻板僵硬,如同阳光下的奶油。”这是英国美女扶霞眼中的成都。

今年9月,扶霞的升级版四川菜谱在欧美上市,引来一波关注。当初,作为一个立志要一年内吃遍中国美食的英国人,20多年过去了,却依然在成都“混吃混喝”。

如今的扶霞是“外国美食界的蔡澜”,她的著作《鱼翅与花椒》也成为了外国人了解成都的必读指南,这里收藏着她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每一秒都妙趣横生。

有人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向往宁静舒适、追求自由的人们被一句“巴适”收买,把余生留在了这里。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市新增管理人口74万人,新增市场主体54.1万户,人们用行动投票给这座城市,让它充满生机。

2019年成都连续第11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这不禁让人好奇,惹得无数人在这里安放余生,追寻梦想的成都,拥有怎样的“幸福密码”?

我们收集了三位有着不同际遇,却做了相同决定的“成都人”,来听听他们的答案。

“在这里,我就是我”

“我最喜欢午夜的太古里。”98年的小艾翻开手机相册,里面都是她关于成都的碎片记忆。

夜幕中,寺庙、橱窗、灯光、瓦片……时尚与古典交织,让人有一丝恍惚,却不慌乱。

小艾喜欢仰头,盯着大慈寺屋檐上露着东大街的玻璃天幕,名品店的橱窗上不时闪过古塔的身影,仿佛融化了那些来自欧美的高冷,变成一种文化的交融。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老建筑与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共存,绿色贯穿其中,让成都的新旧建筑融合共生,保留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这里就是一座小成都。”小艾享受在太古里和每一个个体擦肩而过的感觉,在这里,她和奇装异服的年轻人合过影,也和倒时差的外国人聊过天……他们组成了这座城市的故事,那是成都的色彩。

小艾来自江西,5年前,张靓颖的那首《I LOVE THIS CITY》让她对成都心驰神往。一年后,她成为了一名川大的学生,学医。

“在这边生活和学习,朋友圈经常会被成都的生活美学刷爆。虽然我是外地人,但这里真的给我一种家的温暖。”

下课铃响起,成都的烟火气缓慢上升,小艾和同学钻进苍蝇馆子,拔草各种“网红”美食。拍照,上传,一番“仪式”后,美味在舌尖蔓延,刺激着味蕾,这种小则小矣,味道却不能将就的成都美食让她沉迷。

吃喝之余,这里的精彩让年轻人很难矜持。脱去医学生“端庄”的外衣,小艾的另一个身份是马拉松爱好者。“这里是‘成姆斯特丹’,我就是我”。

上个月,小艾参加了成都国际马拉松,围着桂溪生态公园内的绿道跑上一圈,路过110亩可进入式草坪、林荫绿道、波光粼粼的湖面、雨水循环花园……跑步的过程就像一次清肺之旅。“这里就像一座公园,可以做很多热爱的事情。”

快速“生长”的城市绿道不仅改变了城市景观,将“绿”渗透进城市肌理,也开始改变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与理念。

“明年就要毕业了,我决定留在这里。”小艾留恋的,不单是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精彩生活,也是安放肉身的归属感与心灵的“惬意”。

“我为‘蓉漂’代言”

“你看这个‘漂’字怎么写的?当你擦掉创业路上汗水的时候,剩下的是什么?上面一个西底下一个示,我们做的是西部的示范。”

青年企业家魏亮从斯坦福学成归来,把自己的野心和期望收归成都,成立成都仕康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当起了一个“蓉漂”。可能不只因为他曾是川大华西医院的一分子,还因为在这座城中,他看到了机遇。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魏亮更偏爱后来这个身份,“如果作为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我也干得好,但我发现了自己另外一面。说实话,回成都创业是个很愉快的事情。”

曾经在成都的读书经历让他深谙这里的生活哲学——舒适和健康,一种对生活真谛的体会。这与贪图享乐不同,更多是一种品质生活的方式,而将产品做出“成都特色”,是魏亮一直以来的开发理念。

“我想增加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开发家居式的智能健康管理成为了魏亮发力的方向,比起金钱,在一座热爱的城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实现自我,对他来说更具分量。

回国这些年,魏亮时常想起自己拿到“蓉城人才绿卡”的那天。这张卡片上集成了政务、创新创业、商务和生活四大板块24项具体服务,是成都对高端“蓉漂”人才出台的专属礼遇。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这座城市吸引,让蓉城焕发活力。据统计,自“蓉漂计划”实施以来,成都累计落户人才已超过30万人,平均每天500多人落户成都。

“持卡人得做出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事情,让这个群体真正受到社会认可,我希望我能为此做点什么,为‘蓉漂’代言。”

关于未来,魏亮希望公司可以代表成都走出去,成为有“成都特质”的公司。而这座城市,也承载着千万“蓉漂”一族专属的梦想。

成都正用一种独特的包容,把“蓉漂”们“生活在别处”的陌生转变为“诗意栖居”的温暖,安放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梦想。

“这里让我难以割舍”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2月7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播出“我和我的祖国”城市快闪成都篇,唱响了新春。

镜头里,一位七旬老人,抱着吉他,动情弹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在宽窄巷子里那么多人一起同唱《我和我的祖国》,对我来讲是一生最大的荣幸。”对陈彼得来说,让这首歌更加意义非凡的,是成都。

75岁的陈彼得出生于成都,小时候随家人移居台湾,是台湾最早的一批音乐人,被誉为“台湾音乐教父”,《一剪梅》、《阿里巴巴》这些经由他手的旋律早已传遍大街小巷。

1988年,推出个人专辑《归雁》后,陈彼得首次回到成都,那时44岁的他在成都开了十几场“探亲演唱会”。

“我是一只孤雁,飞过高山,飞过大海……终于找到了自己出发的地方。”那是一种心灵的踏实。

在成都,陈彼得无时无刻不体会着“幸福”,这也是在“天府之歌”15首创作歌曲中,他一眼就相中了《幸福成都》的原因。

MV拍摄时,须发皆白的陈彼得坐在玉林路小酒馆的门口,听着梧桐树摇曳的声音,眯着眼睛放空。“我记忆中也有梧桐树,那是我1988年回成都,春熙路上的法国梧桐,林荫夹道,遮住了太阳。今天也和三十年前一样。”

“他深谙这里的一切,好像几十年未曾离开,一切就像旧朋故知。”太太巴度说。

漂泊大半生,如今的陈彼得,开始憧憬自己的养老生活:“我的生活会在公园,运动,喝喝茶,和好朋友摆摆龙门阵,然后做一些创作音乐的工作。音乐之都嘛,我一定要为这个城市做一些贡献。”

对陈彼得来说,慢活,是成都特有的生活方式,这份温暖和踏实,足以让他安放灵魂。

成都就是这样,顽强地守护传统,也宽宏地接纳一切变化;推崇效率与创造,也对每一件事物饱含热情。

这是一座安放“身”与“心”的城市,身体的归属带来心灵的契合,每个人都和这座城融为一体。就像赵雷唱的那样:“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在这里,你可以拥抱幸福。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