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政策解读> 正文

非遗保护的“贵州经验”探索

——写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出台之际

2014-06-25 10:01 来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杜再江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颁布实施。这个涵盖了“十二五”后期及整个“十三五”时期的专项规划,从全省的高度,站在顶层设计的视角,对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部署,为贵州未来7年的非遗保护描绘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我们民族的DNA,“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随着现代化大潮的推进,非遗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缺钱、缺人、缺机构,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传承等问题不断凸显。

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凸显,国家层面提到了全新的高度。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我省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省委副书记李军同志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布置和安排编制《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过去的部门工作上升为全省行动,这对于非遗大省贵州而言,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的战略意义时刻。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民族的传统文化活起来、要见到活的传统文化,要看得见乡愁。”省文化厅厅长许明说。

探索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非遗保护新路子

“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全省性统一数据库平台,‘多彩贵州’品牌形成系列组合优势,让贵州地域文化、原生态文化的元素、符号在舞台、屏幕、报刊、网络等领域充分体现;”

“到2020 年,全省保护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保护、传承人保护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在量和质上有较大改善,力争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贵州经验’;‘多彩贵州’品牌成为中国著名文化符号和标志,贵州成为中国原生态文化集聚展示交流重要基地。”

这是《规划》的“目标任务”。

1/3123>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