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比速度重要,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盲目的实践可能还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一个关乎国家战略的发展规划,关键核心问题得到解决,才真正具备出台的意义。一波三折,也反映出总体规划的设计与协调压力巨大。
就当前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难点等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他同时也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专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总部经济、首都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有破就要有立
《国际金融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必须破解联动发展存在的障碍,就您看来,当前亟需突破哪一重壁垒?
赵弘:第一个难题就是能否形成一套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因为在京津冀区域内,主体多元,两个直辖市加一个省级单位。特别是在北京,有许多中央单位以及下属的事业单位、优质的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等。北京的发展离不开中央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在京津冀范围内也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协调推进机制,这个区域的规划就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个区域的协同发展也很难实质性地推进。
第二个难题,在京津冀区域,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惯性也有难度,需要探索跨区域的利益共享机制。在现行的分税制的财税体制下,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的经济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必然会造成各自区域更多考虑各自的利益,只有依靠发展自身经济来为城市的运行和发展提供财力支撑。那么在这种体制下,北京既要做好“四个服务”,坚持城市战略定位,又要发展经济获取应有的财政以保证首都的正常运转,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如果没有相应的利益共享机制做保障,那么北京的功能疏解、产业转移也会面临很多的困难。
第三个难题,区域内各城市的差异化定位问题。目前,河北承接北京城市功能和产业疏解的热情很高,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不是每个城市、每个区县都要对接,一定要有重点,而且要根据各区域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进行差异化定位,不要形成无序竞争。
此外,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城际铁路互通互联、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等等,这些基础条件能不能具备,能不能解决?都是规划需要回答的问题。规划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统一思路、形成一整套顶层设计的一个过程,难度之大,挑战之严峻,应该说前所未有。
《国际金融报》:有没有解决的对策?
赵弘:一是建立区域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是对周边区域为首都所做贡献的一种补偿,这个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该是双重的,不仅是北京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应有中央的转移支付制度。不过这种制度能不能建立、能不能对地区有所保障,还要进一步看京津冀发展的协调推进情况。
现在北京面临严重的城市病,可以说疏解城市功能是北京城市发展的要求,也是为中央做好服务的要求。能不能由国家支持,北京、河北、天津共同构建的一个区域协调发展引导基金,来共同解决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态环境、重大的公共服务的建设资金需求。积极引导一些资源在周边集聚,通过建设城际铁路形成半小时圈或者一小时圈的卫星城,来承接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方向比速度重要,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不说顶层设计,这种盲目的实践可能还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审慎、积极都应该是这个时期确立的一种基本的态度。
《国际金融报》:您刚刚强调转移支付的制度?
赵弘:北京是典型的“小财政、大城市”,这种特点本身就为北京发展带来很多制约,如果北京对周边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的话,从财力支撑性、可行性来看,北京的能力实际上都是很有限的。北京多年来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对张家口、承德的水源保护地、贫困地区都做了很多补偿性的努力,但是财力有限,那么就需要建立一个更制度化的、更稳定的、更有保障能力的财税体系。我认为需要中央和地方一起来进行转移支付,而不仅是北京市一家转移支付。不解决利益问题,不解决体制、机制上的财政保障问题,京津冀协调发展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推进。
1/2 | 1 | 2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