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政策解读> 正文

城市规模标准年内出台 各项新规助推城市发展

2014-05-22 09:14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国务院:今年研究提出城市规模标准

国务院近日批转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提出城市规模标准”,并将从各地实际出发,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全部常住人口的时间表。这意味着城市无限开发的局面将一去不返,城市“外来户”有望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

一位发改委系统人士称,“城市规模标准”将不同于以往单纯以人口指标对城市进行界定,还将参考城市所具备的承载力等。

国务院参事施祖麟认为,设定“城市规模标准”,必然会对城市建成区规模进行限制,即对人口、土地规模等均进行限制。

对于“城市规模”,早在去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要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即“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

施祖麟解释,限制城市新增用地,并非对所有类型用地规模“一刀切”,而是减少工业用地,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用地,合理控制各类土地使用比例。

以往城市是以户口来限定城市,而不是常住人口。伴随大量的人口迁徙,城市的社会保障并未同步,部分服务仍局限于现有户籍人口。《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从各地实际出发,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全部常住人口的时间表。专家认为,一旦外来人员也可以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必将吸引大批人员流入。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易鹏表示,实行差别化落户,对一线特大城市予以限定,大量流动人口将自然而然流入二三线城市,对中小城市发展将是利好。

住建部:我国将修订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中国气象局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联合发布《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要求各地住房城乡建设、气象部门开展合作,修订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加快开展城市内涝预警与防治工作。

据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资源环境工程服务首席宋丽莉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我国城市暴雨规律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急需更新修订。暴雨强度公式是根据当地自记雨量资料,计算各历时不同重现期理论暴雨强度值,然后通过适当的方法估算公式中的参数,使公式反映出当地的暴雨规律。它是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依据水文气象频率分析理论,基于逐分钟的降雨记录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到的城市暴雨量、暴雨强度、降雨历时、时间空间的分布等,是科学表达城市降雨规律的一种方法。

宋丽莉表示,《导则》给出了更为详细的技术指引,可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修订城市暴雨公式和暴雨雨型,以呈现我国不同气候背景、不同下垫面条件下产生的短历时暴雨特征,为我国城市排水和防涝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环保部新规:企业搬迁后土地未经评估禁止流转

根据环保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企业应对原有场地残留和关停搬迁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等进行处理处置。属危险废物的,应委托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专业单位进行安全处置;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应当督促搬迁关停工业企业公开搬迁过程中的污染防治信息。搬迁关停工业企业应当及时公布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随着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等工作的部署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搬迁已经开始。据《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组介绍,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较发达城市首先出现了大规模的污染企业关闭或搬迁的现象,并日益扩散到中小城市,目前城市中心区的污染企业搬迁已达到高峰期。

由于城市中心区的企业多数建厂时间早,部分企业当时甚至未装备环保设施,因而经过多年的生产活动,企业关闭或搬迁后遗留的场地在再开发利用时存在较大的环境健康风险。

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于2014年4月发布的《2005-2013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用地中有高于30%的土壤受到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因地表径流、雨水或浅层地下水发生水平扩散和垂向迁移进入,有机污染物的迁移性比重金属强。因此,污染场地中的土壤污染常伴随地下水污染。

“与大气、水污染治理相比,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几乎没有起步,总体差距较大。但一旦市场打开,规模将远远大于大气和水污染的治理。”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说。他解释说,按照“1:10:100”的资金投入比例,预防性投入如果投入1万元的话,有土壤污染风险就需要投入10万元,而到了最终的污染治理就需要投入100万元。许多专家都建议吸取大气和水污染治理的教训,对于土壤污染防治尽早采取预防性措施。

“全球地质一张图·中国”正式上线

近日,“全球地质一张图·中国”正式上线,首次面向全球提供中国主要陆域面积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英文版)的发布与网络服务,填补了“全球地质一张图”数据中国区域的空白。

“全球地质一张图·中国”的上线,标志着我国作为一个地质大国完成了“全球地质一张图”计划参与国的职责。“全球地质一张图”计划又称“大地质”计划,于2008年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正式启动,目前已有包括国际行星地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等10余个国际组织和120个国家参与。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在网络上创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世界地质图数据库,提供地质信息的浏览、查询、获取等服务,满足人们对地质信息的需求,增加普通民众对地学的了解。

“全球地质一张图·中国”的开发与建设,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完成。项目组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完成的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文版)的基础上,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通过“全球地质一张图”门户网站与独立门户网站两种方式提供中英文双语数据服务。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