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政策解读> 正文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振八百里新画卷

2014-05-16 10:32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近日,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14-2020)》(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洞庭湖地区的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面积6.05万平方公里,规划区2013年末常住人口2200万,地区生产总值7152亿元。

目前,规划区内有22个商品粮基地县、9个商品棉基地县、13个水产基地县、5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棉花、油料、淡水鱼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2.3%、6.4%、4.7%、7.8%,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

《规划》秉承主体功能区理念,依据区域总体战略定位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以及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符合实际、特色明显的“三区一带”功能分区,即湖体保护区、控制开发区、生态涵养带、集约开发区四大类型地区,各占规划区总面积的12.9%、51.6%、26.5%和9.1%。

《规划》战略定位

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

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

“两型”引领的“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

水陆联运的现代物流集散区

全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规划》主要任务

水域生态修复: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重现浩渺秀美的洞庭湖。

产业转型发展:形成与生态经济区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工业集聚发展、错位发展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

宜居家园建设: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建设具有湖乡特色的生态城镇和新农村,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民生事业改善:解决血吸虫病防治、城乡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支撑:形成以湖区中心城市为枢纽,以环湖公路为纽带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能源输送通道和储备体系。加快建设“数字洞庭”。

规划四大特点

生态优先作为规划重心:生态优先是对洞庭湖区作出的重要战略选择,这既符合国家从宏观层面对洞庭湖地区提出的总体要求,也是洞庭湖区实现崛起的有效途径。生态优先作为重要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对有关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作出了安排。

民生为本作为规划主题:《规划》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建设绿色生态乡村、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内容为着力点,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明确了相关具体要求和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协调发展作为规划主线: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紧扣“两型”引领,以农业产业化致富农民,以新型工业化提升农业,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信息化促进融合发展,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和大湖地区“四化”同步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改革创新作为规划着力点:针对洞庭湖区存在的制度性约束瓶颈较多、体制改革亟待深化的问题,《规划》把深化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将坚持改革创新作为基本原则,鼓励和支持先行先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增强洞庭湖区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交通发展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要依托区位优势和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跨区联运,建成覆盖全区域、连接中西部、对接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现代物流集散区。加大铁路、公路、码头、机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形成以湖区中心城市为枢纽,以环湖公路为纽带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依托即有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一条大湖经济走廊,形成常德、岳阳、益阳三个地区,包括和湖北荆州地区能够互通有无,在交通上能够优势互补,真正通过交通先行能够带动湖区发展。

产业带动

强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从创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强农惠农富农长效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投融资机制等五个方面鼓励先行先试,释放改革红利。规划中,水利工程、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支撑和民生改善等各类综合和单体项目超过600个。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同时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从这个战略架构上而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设立,就能够连同长三角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与成渝经济区一道,以黄金水道为纽带,组构成完整而功能齐备的长江经济带。

目前,我国已有联合国确立的生态经济示范区1个,国务院批复的3个,分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关于“生态经济区”

库布其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2014年4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中国亿利资源库布其沙漠(中国第七大沙漠)生态治理区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把它作为全球首个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评估。库布其生态经济区通过“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模式,投资30多亿元用于生态建设,投资300多亿元发展产业,绿化5000多平方公里,控制荒漠化面积10000多平方公里。鼓励民营社会团体加入,开创了一条“可持续公益的商业治沙模式”。目前,库布其生态经济模式已经进入北京郊区、河北坝上、新疆南部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09-2020)》着力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成长基地、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独具特色和极具优势的资源型产业重要加工基地。

5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综合实力显着增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围绕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生态产业体系,全面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共完成405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万亿元。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将该区域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