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热点案例>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正文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单位案例 发布时间:2018-03-30 16:53

案例图片

01广州市特色空间格局与风貌示意图.jpg
02广州历史城区保护结构图.jpg
03广州历史城区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划图.jpg
04广州历史城区研究范围内空间格局要素分析图.jpg
05广州历史城区范围图.jpg
06广州历史城区内建筑高度控制图.jpg
旧城改造规划纲要 保护控制分区.jpg
骑楼街的分级保护.jpg
大元帅府.jpg
广州骑楼街.jpg

案例详情

广州,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是我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

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

而“楚庭”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

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

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清朝闭关锁国时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

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是广州第一版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规划,

于2003年启动至2014年11月

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经过11年的探索,

系统建立了广州的名城保护体系,

明确了广州名城保护的基本方向,

是指导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提炼出9大核心价值,确定了“历史悠久古都城、岭南中心文化城”等9大保护主题,树立了广州的名城形象。提出全面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特色引领、5个层次的保护内容。

规划见证了11年来我国名城保护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具有探索性、现实性、社会性、制度性四大特点。

1.探索性--完善了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规划的编制体系,规划成果先进

规划是我国探索名城保护规划的实践之一,在2004年建立的保护体系,已纳入相关条例和办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先行建立了整体保护的观念。规划提出以自然景观主导、线性文化遗产串联、主题聚集区凸显、“点、线、面”结合的“整体保护”思想。

二是先行确立了“价值特色”引领的先进保护理念。规划提出以“价值特色”统领各项空间要素规划的观点。

三是完善传统名城保护体系。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补充“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层次,建立了五个层次的完整保护体系。

此外,规划在2004年提出的格局、街巷、水系等要素以及历史地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国内名城保护规划的普遍做法。

2.现实性--创新规划技术方法,解决规划管理的现实难题

规划针对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强调保护规划实施与管理挂钩,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推动历史城区职能重大转变。规划提出并引导了太古仓码头仓储物流用地活化利用、十三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外迁等方面的转型实施,从根本上解决广州名城保护的巨大压力。

二是创新历史城区的划定方法。“历史城区”的概念在2004年还不明确,规划先行提出了“历史格局+现状评估+风貌评价”的综合划定标准,清晰划定界线,是国内较早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和控制的示范性研究。解决了长期以来旧城开发项目是否纳入保护审批要求的争议。

三是创新解决建筑控高的历史难题。为确保历史城区建筑高度“控制在30米以下”,规划通过“技术评估+经济评估+行政影响评估”,历时4年,逐项排查所有审批项目,最终明确了历史遗留问题的五项处理原则,通过赎回开发权等方式,坚守住了建筑限高的底线。

四是创新功能复合的保护方法。规划结合防灾、休闲的需求,成功引导了历史水系恢复,突出表现在时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表扬的东濠涌整治、荔枝湾涌的“揭盖复涌”工程。

3.社会性--与社会各届互动,确保规划的科学性

规划从两方面唤起广州全社会参与名城保护的意识:

一是广泛吸纳社会各届的意见。规划落实了广州2003年以来,3届市政府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愿景,纳入了考古、文物等知名专家关于完整保护地上、地下文物的严格要求,吸收了市民关于改善生活环境的真切诉求。在社会宣传中,委托广告公司专业运作,发放简易读本,举办“专家访谈会”“共同规划日”和现场咨询活动,吸引公众、主流媒体长期关注和报道。

二是发动社会民间保护组织。编制期间,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河南地小组、“古粤秀色”等民间组织自发成立,参与到名城保护工作,例如西关恩宁路,在民间呼吁下,被列为广州第23片历史文化街区,粤剧名伶旧居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4.制度性--与制度建设互动,确保成为依法行政的可靠依据

规划利用广州市地方立法权,在推进保护制度建设中检验规划。

一是实行严格的组织制度,确保严肃性。包括:市长亲自指导和协调部门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住建部总规划师和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规划论证,近20次正式征集、协调部门和区县意见,持续就南华西历史文化街区划定等专项内容,征求利害关系人意见。

二是同步指导名城保护工作,在实践中检验。规划编制期间,参与审查陈家祠、大小马站书院群等全市重点保护项目,结合其中土地、风貌、交通控制等问题,完善规划内容,降低实施风险。

三是参与制度建设,校正规划成果。包括协助制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历史城区建设项目遗留问题规划处理方案》、《第三届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组成及议事制度》,把核心内容纳入规划。

实施成效

规划在全面梳理资源并建立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的基础上,在规划编制中就起到了协助完善保护立法、指导规划管理工作的作用:规划促进了广州名城保护制度建设,出台了三个管理文件,重新修订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促进了民间保护力量的发展,自发成立了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广州河南地小组等民间保护组织;指导了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和骑楼街整治等专项规划、历史地段和保护性建筑的保护规划。

规划还从五个方面,具体的规划实施工作: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沙面综合整治、黄埔古港整治等。骑楼街整治工程,包括西关骑楼街、中山四路骑楼街整治等。活化利用工程,包括TIT创意园、十香园环境改造等。历史问题处理,已公开收回大元帅府万科开发项目等3宗历史项目。全市专项工作,包括历史建筑普查、“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市城乡开展保护行动。